学术探讨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学术探讨 > 正文

当代"易经"研究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

更新时间:2020-06-27点击次数:15338次
  来源:懒洋洋算命 编辑:许顺喜

"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源头。"易"自从诞生于中华大地,就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相伴随,大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朝代的更替,小到细小的发明以及生活琐事,无不闪烁着"易经"思想的光辉。

当代

"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源头。"易"自从诞生于中华大地,就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相伴随,大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融合、朝代的更替,小到细小的发明以及生活琐事,无不闪烁着"易经"思想的光辉。

19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美汉学家和汉学研究机构的涌现与"易经"热的出现,老庄热、禅宗热、孔子热,以至于针炙热、中餐热、武术热、中文热热潮迭起,国内的"易经"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热才自外而内地热了起来。各地"易经"学会相继成立,一些大学的"易经"课次第开设,各个层次的"易经"研讨会纷纷召开,研易队伍空前壮大,研易热潮空前高涨,研究范围逐渐扩大,研究力度不断增强,"易经"对现代国内人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越深入。

就国内外易学研究的现状与笔者先后五次参加国际"易经"研讨会的亲身感受而言,当代的"易经"研究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是易理与易术研究出现融合趋势。2001年之前,研"易"队伍与研究走向基本上是两条线,一是易理研究,一是易术研究。研易理者不重视易术,研易术者亦不重视易理,甚或有各张门户、互相排斥的现象。到2003、2004年间,这种阵线已不甚明显。2005年曼谷第八回世界易经大会上,不只是两大阵线不分明,而且还出现了易理研究者与易术研究者相互看重、相互认同与相互融合的新动向。这个动向就是:研易理者也在了解并研究易术以及易术显性形式之下的隐性原理,研易术者也由易术操作中被动的遵循操作规范而转向自觉主动地了解并探讨易术显性操作背后的“天人合一”这一隐性原理。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新气象。这一气象表明:易理、易术两大研究队伍已经由各自的基点上,共同向太极所揭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进军了。换言之,易理与易术两大阵线在"易经"天人合一思想的照耀与指导下,正在靠拢融合。虽然这种融合还只是一种趋势,但它却是研易队伍向太极所揭示的天人合一高度提升的标志。尽管现代易学研究出现过千军万马齐上阵的现象,诸如科学易、人文易、考古易、军事易、象数易、哲学易等等,似乎门类极多极杂,然只要都向天人合一的高度进发,最后就必将融合为一路军马,就像从同一座山的四面八方无数条路分别攀登,最终将会师于山顶一样。对研易者来说,这座山顶,就是"易经"太极所象征的天人合一的高层次、高境界。而向这个层次与境界进发,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因此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二,是"易经"研究与古今科学技术研究出现融合趋势。20世纪前半期科学易拓荒而出,至20世纪末治者成风。其主要研究倾向有三:一是研究"易经"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关系,二是用现当代科学的某些成果重新解释传统的易学,三是用现代科学比附传统易学。按理,科学易已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现在应该是成熟期,本不该以“趋势”冠之。但是,所说的科学,其实是指近代以来的西方科技,并不能涵盖古今的全球科技,而且,以现当代才出现的科学技术重新诠释远古时代甚或是史前文明的"易经",就好像没见过老虎的人照猫画虎一样,怎么可能画出老虎的原貌来呢如今,易理与易术已经在"易经"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逐渐融合,"易经"研究与古今科技研究也必将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真正走向融合。因此,对已有近百年易龄的科学易,这里只以“趋势”冠之。正确与否,对错的因素能有几分,且待后人评说。

三,是易理研究横向面广,纵向度不深。当前的易理研究涉及的横向面极广,正如刘大钧在"20世纪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所言:“从哲学、文化学、人类学、诠释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学、美学、社会学、计算数学、生物学、医学、天文学、光电学等相关学科的学术视野和方法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多渠道地综合交叉研究易学,已成为一股强劲的学术风尚。”"易经"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遍地开花,打眼看去,蔚为壮观,这对易学的复兴繁荣无疑是可喜的现象。然正如孩子在成长发育期应加强营养一样,易学在繁荣的同时,应该及时培植根本,向"易经"与各领域各学科的深层与高度进军,以保证今天我们继承弘扬并留传给后人的是"易"之真经。就这一点来说,当前的易理研究的深度显然是不够的。当然,承前启后并非易事,对跸路蓝缕者本不该求全责备。这也许正是前行者划给后来的易理研究者的起跑线吧。

四,是易术探索种类繁多,工具理性明显。当今对实用易术的探索,人数多,类型多,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只就各种国际"易经"大会的参会人员以及易理、易术的分会场布局就可看出,易术研究者明显多于易理研究者。易术研究有占卜预测、起名、看风水、测病、治病、测字、看车牌号等等,东南亚各国各地区几乎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其方法更是花样繁多,有用耳朵听的,有用眼睛看的,有起卦预测的,有胸腔呈八卦太极图预测的,有看面相的,有看手相的,有观云气的,有观星象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至于起卦方法就更多了,有用筮草起卦的,有摇钱起卦的,有用时间起卦的,有用方位的,有按时空的,有论笔画的,有听声音的,有看颜色的,有靠手感的等等等等。似乎很奇怪,实则很正常。“神无方而"易"无体。”这些种类方法比起易道范围天地之道而不过的广大悉备来,实乃冰山一角。然仅此一角,就可以窥其"易经"冰山之全貌。然而现代对易术的探索是在"易经"作为经学本原角色被切换后工具理性片面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起易理研究来,功利色彩过于明显。功利眩花了人们的双眼,误导着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去追功求利,从而忽略了易术深层的道义因素。故而长期以来,人们多重功重利,而淡漠了道义,甚至完全忘记了道义。

五,是易理研究多集中在专家层面,百姓仍是日用而不知。易理研究目前仍集中在哲学家、易学家、专家、学者的层面,其传播扩大也只是在部分知识分子之中。广大百姓参与者鲜有,自觉以易理为指导的几无。易术研究者虽相当一部分人靠近下层或就在下层百姓之中,但是,一则相对百姓来说,人员过少,二则研易术者也多数不知其所以然之易理,故而普通百姓只是被动地听从易术者的指导,虽日日生活在易理的制约之中,但却不明其理,恰如"易传"所云:“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这是一种令人惋惜的状况。"易传"云:“形而上者谓之道,……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今天,我们真正应该“措之天下之民”的,是"易经"所揭示的易理道义、天道规律,而不是功利。

六,是"易经"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尚属薄弱环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道散而为器,器收而为一,一即是道。"易经"承载天道,指导人道,是天道在人间的代表之一。易道推而广之,即散变为儒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传统文化无不闪耀着易道的光辉,亦无不在易道的范围之下而接受易道的制约与规范。易理规范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自觉地实践着易理,二者密不可分。研"易"如果不结合传统文化,则成空中楼阁,研究传统文化不结合易理,则成胶柱鼓瑟。两者互参互证,才能加深对"易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使传统文化的研究不再只上到半山腰就裹足不前,使"易经"走下神坛,更好的指导社会,指导人生,引导人们更快更稳当地上升到易道的天人合一的高度。这一点,在当前的易理研究中尚属薄弱环节。

总之,在时代的推动下,在一代又一代研易者的努力下,"易经"又一次冲破重重障碍,复兴并繁荣了,易学的百花园出现了。这是"易经"以及研易者对世界人类的贡献。然而,“一阴一阳之谓道”,20世纪的易学研究仍有待发展,其不足之处或者说是留给后来者的任务,概括起来有三点:

1.研易的大方向与根本出发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不够明确,无论是易理、易术研究还是科学易,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工具理性的色彩,有的甚至非常明显。因此,就现象说现象的多,多问一个为什么、挖掘真正根源的少,或者把中流当作本源,致使其研究停滞于中流而止步不前,不想向易理天道再迈进一步。

2.易学原理局限在专家的书房、大学的课堂,而弘扬于广大百姓,使其都能掌握天道、自觉实践天道这一真正伟大的事业,几乎还不曾起步。

3.就"易"研"易"者多,研究"易经"与科技文明及其他学科的关系者多,而研究"易经"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很少,仅有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弘扬天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把它当作一项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来做。愿我们都能够找回自己本来就合天的善性,上达天道,下通万物,然后推己及人,引导身边的人得其天道,止于至善。责编:许顺喜

0 条评论
不想登录?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
关于我们 | 本站公告 | 高端访谈 | 周易研究 | 周易知识 | 安阳周易 | 建筑风水 | 人居环境 | 经典案例 | 周易预测 | 人员查询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