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卦是什么
提到《易经》,大家都会想到伏羲画八卦,究竟什么是卦呢?
卦者,挂也。是一种现象挂在我们的眼前,故而称其为卦。
《易经》所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是我们肉眼可以看见的现象,宇宙间共有八个基本的大现象,而宇宙间的万有、万事、万物,皆依这八个现象而变化,这就是八卦法则的起源。
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现象,将之归纳成八大类,画成八卦,这岂非是超人的智慧?所以八卦是智慧之学,我们看到京戏中孔明出场,身穿阴阳八卦袍,就是说明高度的智慧,是以八卦为代表的。
画卦与爻
卦既是宇宙的现象,欲把这个形象记录下来就要画,所以卦是画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卦是抽象的代表,也可以说是图案的符号,八卦也就是一种逻辑符号。
卦的组成为“爻”。
什么叫作“爻”呢?一直线为一爻,称为“阳爻”,一直线中间隔断也为一爻,称为“阴爻”。
卦就是由“阴爻”“阳爻”所组成的。
我们再看“爻”字,是由两个斜的十字所构成。
照地球物理的解说,地球磁场与经度及纬度呈斜爻,这两个斜爻也就代表宇宙间的一种形态,万物皆系交错而成。
而这两个交错,恰成为两个十字架,爻字也正是两个十字架的代表。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是否真的这样画卦,可能还是疑问,但中国文字的起源,却是由象形而始,也就是说由画现象开始的,好像画卦一样。
如何画卦
写字多半是由上而下的,可是画卦却是由下而上的,也就是画卦是由内向外一爻一爻地画。这是画卦的一个基本常识。
虽然可以从上而下,从外而内地画卦,但是最初画卦的方法,是由内而外,是由下而上,这是有其重要道理在的。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生命的功能,是由地球中心向外散发所产生的。
以一个人为单位来说,个人的行为能力,也是由内而外的。
这是《易经》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画卦由内而外,由下而上的原因。
下图是伏羲所画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可是这个八卦图,在唐以前未见流传,是在唐宋以后才出现的。是否是伏羲氏所画,我们不作考据,在此不加讨论,现在让我们看看先天八卦所表现的意义。
离卦――卦象是圆中一点,代表太阳。 坎卦――上下外围都是阴, 中间一画阳爻象征光明,代表月亮。 龚卦――正面下面破碎,代表风。 震卦――下面阳,上面破碎, 代表了震动,为雷。 艮卦――地上有突出的高山,代表了山。 兑卦――上面的缺口,表示了湖泽、海洋。
大家看了这些阴爻阳爻,也许难以了解为什么会代表了日月天地、山泽风雷。但是我们要知道,最初所画的这些卦,并不是像今天所画的这样直,这样整齐,原始的画法,阴爻可能只是两点而已,所谓阳爻,不过是一块整的而已。它的形状也不一定是整齐的,而且卦是立体的。
所以,离卦的形状,只是一个圆圈,中间一个黑点,用来表示太阳。其他各卦,也是如此演变的。
八卦所代表的现象
看了先天八卦,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八卦已经将全部宇宙的现象画下来了。
这宇宙间的八种现象,就是天、地、日、月、风、雷、山、泽。
请问,除了这八种现象构成了宇宙自然界外,另外还会有什么东西呢?八卦的归纳真是太伟大了。
孔子在《易经》的《说卦传》上说:
“天地定位”,从任何方向望去,都是天。
“雷风相薄”,大气摩擦发为雷电,雷电的震荡成为气流。
“山泽通气”,这个道理与针灸的应用,是完全相同的,此点留在后面再说。
“水火不相射”,火多则水乾,水多则火熄,极难达到均衡。
至于八卦所代表的人体部位如下,这是丹道派的观念:
乾―头部 1 坤―腹部 8 离―眼睛 3 坎―耳朵 6 震―丹田(生命能) 4 巽―鼻子 5 艮―背部 7 兑―口部 2
八卦“数”的问题
我们看到(图三)八卦上的数字,真觉得有趣,一二三四是向左旋转,五六七八是向右旋转。
这是《易经》的基本原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
我们再看这些数字,对面相加皆成为九,所以先天八卦中虽然没有九,但九实在存在于其中,称为九在其中矣!
西洋的微积分,据说深受易理的启示而发明的。
但是《易经》“数”的观念,却认为天地间只有一个数,那就是“一”,这是《易经》的数理观念,这个所谓数理,也并不一定是今天数学上的意义,大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个“一”,如果加一则等于二,再加一则等于三,最高为九,再加一则又回到了一。
这个思想方法是归纳的逻辑,与西方分析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在这些数字中,一三五七九,至九为最高数,九代表至阳,阳能至九之数为顶点。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六在中间,代表至阴。
先天八卦方位、气候与医疗
兑为泽,它在八卦上的方位为东南,可以说东南多水,以现在来说,台湾正处于先天八卦兑卦的位置上,正好在海洋的地方。
巽卦为西南,巽为风,那么西南是多风的区域。云南下关的风最大,卡车经过的时候,可以关了油门,任风吹驰而行,其风大可想而知。有人说:此之所谓巽为风也。
各地因气候不同,地理环境有异,造成医疗方面的偏差。比如说,北方多温病,因此《伤寒论》只能适用于南方了;台湾是海洋亚热带的气候,用药的方法与大陆上完全不同。所以,如果将一样的药,一样的方法,应用到世界各地,忽略了气候的因素,那是绝对不正确的。
谈到这里,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桩事,一个朋友害了一身黄肿的病,由另一个中医朋友治疗,在他所开的药方中,使用了麻黄六钱,当时我大吃一惊,因为在大陆上用麻黄非常慎重,绝对不敢用这样多的。这个病友吃了一两剂药未见效,这位中医朋友又增加麻黄为一两。那时我实在忍不住要问他了,他解释说,台湾药品质欠佳,成分有问题,再加上气候的因素,一两等于大陆上的两钱而已,岂知照他的处方服用后不久,病就好了,由此证明,中医最重视的是气候。责编:许顺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