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易新闻网讯:“和谐”理念,乃是《周易》的核心思想。我们应充分注意周易文化的“和谐”价值。
和谐,作为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追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释、道所共同推崇,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源头的《周易》,则奠定了和谐理念的基础。“中和原则”与“和谐理念”,不仅是天地万物的宇宙法则,而且是指导人的行为的原则。《周易》中提出的“保合太和,乃利贞”,即以阴阳处于高度和谐的境地为万物存在的根本条件,把和谐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基本法则。《周易》的社会和谐理念,是其阴阳的“相感”、“相推”、“相摩”、“相荡”的辩证思维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像“天道为阴阳,地道为柔刚,人道为仁义”,把阴阳作为世间一切事物内部共同具有的相互对立而相互消长的两种基本力量或因素,并认为这两种力量不是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形成一种和谐。《周易》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是讲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而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为安身立命的依据。“乐天知命,故不忧”(《系辞上传》),讲的是“顺乎理,乐天也;安其分,知命也;顺理安分,故无所忧”。
和谐是易学所尊崇和倡导的社会政治理念。《易经》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自然、社会和人生中的现象和事件阐述道理,如卦辞和爻辞中蕴涵和总结概括了那个时代的治国经验和智慧。《周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意思是说,天地交互感应使万物变化生生不息;圣人感动人心,使天下和平。《周易》社会和谐理念的形成,是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追求风调雨顺及家庭要求和睦的生活环境分不开的,是当时社会各种政治、经济、人际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和谐理念,乃是周易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现代易学文化主题。易学就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说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教人们向自然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宇宙生物共生,人类各民族共生。任何个人、任何单位、任何组织、任何政党、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应承担起三种责任:经济效益责任、社会道德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我们应努力传承和弘扬易学和谐理念的价值,并融会贯通新的内容,让易学焕发出新的光彩。《周易》发源了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四个合一”,即天人合一、阴阳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太和”,大和之和为“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保合太和”即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加以保合之功,不断地进行调控使之长久保持,来造就一种符合人所期望的万物繁庶、天下太平的良好局面。先秦时期,道家测重于强调自然的和谐,儒家测重于强调社会的和谐。比如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学生有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则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会看做一个整体,适用于自然界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因此,就价值理想而言,《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其思维模式是一个儒道互补的新型的世界观,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共同特征。
“和谐”理念这个《周易》的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思想。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阴阳协调,刚柔并济,双向互补,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已持续发展的内在的生机活力,总体上是从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自然引申而来。按照《周易》的观点,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阳之性为刚健,阴之性为柔顺;阳之功能为创生,阴之功能为成全;阳居于领导的地位,阴居于从属的地位,此二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彼此感应,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这就是宇宙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组织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组织建立起来的,也相应地区分成为阴阳,既有合理的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协作,从而形成一种“上下交而其志同”的社会和谐。《系辞》指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适用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条总的原则,统贯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哲学体系完全是围绕着这个命题而展开的,为了切实地把握中和、太和思想的实质性的内涵,应该把自己的思想提升到阴阳哲学的高度来加深理解。
《周易》十分强调国家的统一,反对分散割据。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几千年来保持一统山河,各民族团结和睦。《周易》提倡“万国咸宁”,中国从来主张天下一家,同领邦友好相处。《周易》主张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国家要节约开支,“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发展手工业,使物产丰富,方便群众,“备物致用,立成器,为天下利”;还要发展商业,促成物资交流,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周易》有浓厚的民本思想,要求君主时时注意“聚人”、“安民”,如果人民离散,无安士之心,社会就不会稳定。它教导历代仁人志士“与民同患”,把人民的忧患放在心头。《周易》也重法治,主张“明罚清而民服”,不纵容违法者,不枉罚无辜;执法公平,赏罚严明。一切法令制度贯彻“遏恶扬善”的原则。中华民族富有革新精神,每到历史发展的危急时刻,总有仁人志士奋起进行政治经济革新运动,这也同《周易》思想哺育分不开,《周易》最早提出“革命”主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这“革命”二字固然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概念有本质区别,但它主张,“革命”事业,必须“顺乎天而应乎人”,即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才是可取的。《周易》告诫人们:“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引起变化,变化了就会畅通,畅通才能持久。过时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要及时修改,“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当去掉的就去掉,当实行的就实行,“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周易》教育后代人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满足现状,存在麻痹思想:“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周易》提出的许多主张,都是从统一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政治目的出发的。不少思想原则对今天仍有一定借鉴意义。
愿有更多的人自觉、深入学《易》、研《易》、用《易》,察自然、察社会、察人心,指导人生、指导实践、指导事业。
{作者简介:吉林省人大常委、国际易学应用学会名誉会长、吉林省周易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吉林省孔子学会会长、吉林大学教授,原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东城区委副书记。}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