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论域中创新周易哲学研究

来源:  编辑:

  中国社会科学网山东讯(记者 张清俐) “易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问,对中国哲学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未来中国哲学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月16日,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刘大钧在“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上表示,为了继承和弘扬易学文化,解决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今天的研究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新材料的发现和新观念的提出,使得今人对易学文献和易学史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新的解释和认识,对周易哲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现代论域中的新创造。

  “《周易》所蕴含的丰富生命信息体现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差异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蒙培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周易》中“生生之谓”、“天地之大德曰为生”、“易者,合天人之道”等论述开启了中国哲学对宇宙生成、天地生物的生命哲学的关注。中国哲学研究只有回到《周易》关于天人之学对生命意义的回答这一原点,才能把握中西哲学不同的特质。这也应是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构成的最大贡献。

  “主体意识、忧患意识、革新意识,是《易经》哲学最重要的精神。”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福滨认为,通过天人一本的体验,使人意识到自我生命中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出面对不同际遇处境下之“忧患意识”,以回应、对治错综纷杂的世事之变,指出人之主体生命所体认之价值及其所认知到的客观世界所应有的秩序;对《易经》而言,处于变易日新之际,如何因时处变,顺道以治变,“革新意识”以顺天应人,持中用权以应时变。

  与会学者表示,历代学者对《易经》的诠释,观点或相同或不同;但在理解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都可以创造出新的诠释。经典经由学者的诠释后,即形成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造成经典具有其本身的自主性;也正因为如此,古经典籍才能为不同时代的不同学者所理解,并带来许多新的诠释。新的诠释不仅具有创新与突破的意义,并带有辩证的性质,通过此一过程,可以将思想的传承加以分解或重建;而在每一次思想辩证的过程中,都埋藏了另一次突破与创新的可能性。

  中国文化史对《周易》的诠释形成了义理《易学》与象数《易学》两大类型。比较而言,虞翻、尚秉和的《易注》及陈弧⑸塾褐图书《易》,是“象数《易》”的代表,《易》“十翼”、王弼、程朱与后世学者所著的《易注》则是义理《易》。人民出版社原编审金春峰认为,义理《易》是《易学》诠释主流。义理《易》的不同诠释范式反映不同时代之《周易》观与诠释者的特定哲学与文化背景。对《周易》作义理诠释可追溯到“十翼”,它的诠释方法被魏晋时期的王弼所继承发展,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方法,建构了《易》学义理诠释的一个大范式。后世的程颐《易传》、朱熹《本义》以及今天许多《易注》《易说》,基本上沿用了这个范式。

  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办,与会学者还围绕三代文化与《周易》的成书、《周易》文本结构与言说方式、《周易》经传哲学、出土易学文献研究、历代易学研究、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易学与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建设等议题展开讨论。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