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浅议

来源:  编辑:

  《周易》的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革故鼎新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质,孕育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也正是由于有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革故鼎新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的困难面前站立起来,顽强地克服和战胜了各种困难;才能在危亡时刻,团结一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革故鼎新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发展为人的主体精神。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能停止,不是很遥远吗?正是这种意志和精神,鼓舞和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百折不挠,奋勇前进。而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将其演绎得更加完满,《孟子・告子下》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要将重要的任务交给某人,必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艰苦的磨炼,筋骨得到劳作的锻炼,体肤忍受饥饿的折磨,身体遭受穷困的磨难,使他的行为受到扰乱,所以使他刻骨铭心,忍耐的性格经受锻炼,有益于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在孟子看来,任何一个人要成功,要干一番伟业,都要经历艰难困苦,经历磨炼,才会取得成功。正像舜这样的领袖是从耕种田地的艰辛劳动中成长起来的;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商代的国王武丁拜为丞相而使商代中兴;胶鬲遭纣之乱,隐居并卖盐为业,文王闻其贤,举以为相;孙叔敖因为父亲获罪而迁往一个荒凉绝远之地居住,被楚庄王发现后拜为丞相,使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成为齐国相国的改革家管仲是从一个囚徒被提拔起来的,从而奠定了齐国的霸业;成为秦国上大夫辅佐秦穆王奠定一统江山基础的百里奚是用5张黑公羊皮按奴隶的价格从楚国买来的。这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物,都曾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困苦才有了后来的辉煌。纵观中国历史,正是因为这些仁人志士具有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厚德载物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改革创新的革故鼎新精神,才产生了彪炳史册的《史记》,才有了一个个名垂千古的巨人,也才有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意思是说周文王被拘禁在h里城而演成《周易》;孔子遭遇困厄而著成了《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著成了《离骚》;左丘明眼睛失明,而著成了《国语》;孙膑遭酷刑而写成《孙膑兵法》;吕不韦贬谪蜀地,才有了世传的《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于秦国,才有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数都是贤人圣者们努力所为。司马迁列举了这些曾经遭受艰难困苦,而最终却成就功业、名垂千古的历史知名人物,以此说明艰难困苦不是坏事,正是在艰难困苦中使人得到锻炼,才使这些仁人志士发愤图强,更加有所作为。来源:安阳日报 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