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之外的那管笛声:记青年作家王一丁

来源:  编辑:

  三年前。暮色蔼然。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我像一切理想坍塌的青年,徘徊于灯红酒绿的南城街头,不期然邂逅了那家题名“云梦泽”的湘菜馆。 “特立独行云中仙,不胜低回梦中人。最是难忘泽畔月,三杯过后意氤氲!”。如此的古典情怀,如此的流光夜韵,不经意间浮出浅淡的一痕水墨,绰约飘渺、仿佛与周边的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但于我,则有如经历了一场沧海桑田后再见月明般的惊喜。问起作者,方知是青年作家王一丁学长。

  初见一丁兄,其仪容举止宛若电视剧里饰演和|的王刚,一样和善而慧黠的双眼,只是多了几分俊朗、优雅,举手投足间透着干练,气质是绝对的城市新贵、小资一族。那时一丁兄任职于单位监察室,职责所在决定了他工作时的严谨、认真、不苟言笑,甚至连行文也几近凝重刻板。虽对他的才情早有耳闻,真正亲睹却是《关情》创刊号上那篇众口称赞的《凤岗听雨》。这篇情感丰沛、意蕴绵密的散文,以含蓄蕴藉的写景将心境物化、外化与诗化,张弛间给人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压抑感,议论与思辨寓于其中,自然而不着痕迹,令人叹为观止。

  尽管《凤岗听雨》已在不经意间显露出作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烂熟于心,但收到“青年作家王一丁《印园诗草》首发式暨清赏会”的请柬时,我仍然大吃一惊。一丁兄文学功底极好,在散文、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均有涉猎和建树,但不曾料想,在这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沿海经济城市,他会选用旧体诗集打响个人作品系列的头炮。

  当下细翻诗集,敬佩之心油然而生。一丁兄对韵律的熟练把握,“信手拈来为骚赋”的老到,用词成句的自然随心、不拘一格,均表现出其扎实的国学根底。 且其诗多为应酬唱和之作,走笔成韵,即席口占,思维之敏捷可见一斑。《暮秋野趣》“可怜平素横着走,入篓犹把双螯举”其意象来自活生生的口语,却不粗糙,似无艺而实有艺。《释昌平法师禅正》“青山应喜东流水,陌上老柳懒吹棉!”宁静中透出高僧才有的认识感悟;《中秋口占》“明月清风凭记取,把酒何须上歌台” 文字清爽洒脱、情感率真,颇有太白之风。《听康夫操琴》“断肠忍听新婚别,朗月清辉照二泉”则极具画面感,平淡中见隽永,简练中显功夫。此外,诗集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打油诗”。比如《为卡拉OK小姐造像》中的“仰脖狂饮娱大款,夜夜笙歌赴欢场;为有点钞最快乐,真情不变是孔方”。诙谐里的机锋,调侃里的针砭以及抖包袱式的揶揄,于智慧中透出风趣、机智和幽默。――经验告诉我们:好的作家可以做任何时代的朋友,一丁兄的诗有着传统文化的厚实和现代情怀的灵动,将嬉笑怒骂的勇气与内在的精神美感和谐统一,充满了对现实的解读与抗争,因而别具意蕴。

  十年前即被老保税尊称为“丁爷”(似乎他的笔名“丁耶”便是这样得来的!)的一丁兄善饮。朋友相聚,每每邀他吟诗助兴,诗集中收录的不少佳作都是在“酒过三巡”后即兴吟成的。听说前不久单位内部一次小范围的“开年饭”,一丁兄一气就于席间口占了三首诗(应该不出半小时),且俱是以同事的“芳名”入诗!有趣的是精明的酒家也喜欢在热闹中讨吉利,而微醉中的一丁兄豪情万丈,来者不拒,遂为不少的酒楼饭庄题诗撰联、留下墨宝。东莞湘菜老字号“湘江饭店”倩人刻泐,悬于几家分店门口,广为食客乡党传诵的对联“北望潇湘思故土,振翮之余勤探看,勿待亲情成追忆;南迁莞邑发新枝,歇桨之际且小酌,铆足气力再前行”便是这样产生的。一个公务员,其作品如此“走红”,不也是当今尘世间一大奇事与幸事乎?

  诗集尚未首发,却已在先睹为快的文友圈中带来不小的震动。

  ――“血情湘西与莞邑文化的激情碰撞,故里情怀与异乡情缘的水乳交融;格律解码与精神突围的大胆尝试,世俗烦恼与本真回归的真情告白”。

  ――“得月之心,生莲之文。湘西风骨,尽在诗外。钟灵毓秀,雅哉斯人!”。

  ――“真正的诗人,在世俗中捍卫良心的维度,在坚守中彰显生命的高贵;在吟哦中获取精神的纯度,在交心中赢得朋友的尊重!”。

  从耄耋专家到莘莘学子,从南夷蛮汉到北方佳丽,一时间各种赞美潮涌而至。 2月25日晚八时,《印园诗草》首发式暨诗歌清赏会在中信凯旋城拉开了帷幕。高贵典雅的枫丹白露会所华灯如昼,高朋满座。令人大感惊异的是,莞邑之地,这场原为文朋诗友小范围的雅聚竟吸引了二百余位慕名而来的诗歌爱好者,其中包括东莞市各界领导,文联、作协主席,理工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珠影著名编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过精彩演绎的著名朗诵艺术家,以及诸多著名音乐人、画家和词人。诗会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挚友、评论家致词,作者向东莞图书馆赠书等仪式后,一曲典雅优美的钢琴独奏《春江花月夜》如一幅山水画卷,把听者带入春天静谧的夜晚。和着高山流水的情韵,《听康夫操琴>、《重阳短章》等佳作在朗诵家微颤而高亢的声音里似被注入了又一重生命力,而一丁兄与朋友笛子、二胡、钢琴一曲合奏更把诗会推向了一个高潮。“凯旋城内赏诗草,枫丹白露闻吹萧。高朋满座人心暖,笑语欢声逐浪高。否极泰来居何易,盛世华章堪旌表。中天伟业兴未艾,信步东篱花正姣!”一丁兄这首现场即兴赋就的诗篇成为诗会热烈盛况、诗人才情宏愿的完美注脚。但见我们的诗人双目微闭,眼角噙泪,似已完全忘却时空的存在。那时天上有月,杯中有茶,唐风宋雨沿一管清笛、一张古筝施施而来,触动人心深处最隐密的角落・・・・・・

  诗会刚结束,一丁兄就被众多“粉丝”围住,索要签名版《印园诗草》。的确,从封面、插图、到排版、纸张无一不弥漫着清雅之气的《印园诗草》处处彰显出一丁兄写任何一种文字(哪怕是给朋友发短信或寻常给家人留言)都要在词句上反复推敲、琢磨、修改的那种追求极致唯美的个性,只外观就已让人爱不释手。看一丁兄在人群中窘迫地连呼“惭愧!惭愧!”,不觉莞尔。有时觉得他对自己似乎过于严苛了,转念一想,也许只有在独自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面对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和跌宕起伏的市井百态,面对自己钟情了几十年的方块汉字和抑扬顿挫、变化无穷的语韵句律时,王一丁,这个真性情的湘西汉子,才会不自主地回复了他身为一个作家、诗人的情深似海、才重如山的文人本性吧。

  一丁兄孝顺,念旧,悲天悯人,读明史,温袁崇焕案竟掩卷失声,热泪纵横。又极珍视友情,天真、自由、倔强而又自尊。既不仰视达官显贵,亦从不轻视布衣平民。因此,他的朋友三教九流,不一而足:有政府官员,边城农民,有豪商巨贾,江湖术士,有书画名家,武林高手,有得道僧侣,也有以捕蛇打鸟掏马蜂窝为生的民间奇人。他交朋友看重的是灵魂和智慧的平等,情感和趣致的同构,为朋友他甚至可以做到“两肋插刀,万死不辞”。昔时,友人胡杨因进“万言书”得罪某权贵,身边文友为避牵累纷纷避之,来往不多的一丁兄却在此时以其湘西汉子的正直善良仗义执言、吟诗相赠:“浔阳江头高歌客,天生异禀耻趋同;剪沙傲语成绝响,胡杨犹自叩苍穹。”将友人的性情、人品、遭际、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观者无不击掌称绝。从此被友人视为“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诤友而终身感激!

  入行之初参加过一次征文比赛,一丁兄时任评委,故于我印象颇深。此后每次见面总是热情询问我创作上的进展或推荐自己的新作征求意见,语气很是亲切、诚恳。也曾偶然谈起几年前他参与创办的本系统文化艺术协会,当年的数次文展即网罗了业内不少文学爱好者,也发掘培养了大批文学新苗,其盛况至今仍为各方人士念念不忘。后因工作、人事变动搁置了下来,对此一丁兄一直深感不安,几番主动对关领导提出要重振文协,为年青人营造一个进步、自由、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以高雅文化去打造去保持职业操守、社会良知与精神追求,去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谈及这些,一丁兄作为文化人身上特有的社会意识便表露无遗,这份“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感和藐视名利、甘当人梯的奉献精神每每令我这个“新人”深为动容。

  因为朋友众多,又永远对一切未知物事怀着浓浓的孩子般的好奇,一丁兄涉猎广泛,文化意识清晰、文化积淀深厚,有文友无比羡慕地称他“是一个将古典与时尚,现实与理想糅合得非常好的人”:因为不管是他的为人还是文章,都隐隐透出一种雍容的气度和优雅的韵致。而实际上,一丁兄的生活遭际与人们的想象相去甚远。幼时经历文革,家庭备受冲击;六十年代末随父兄下放农村,于蛮荒之地经历了9年无饭可吃,无书可读的艰苦岁月的磨砺;回城后日夜苦修考上大学,成为当时人见人羡的“天之骄子”。1988年因不满命运的安排从内地一家文学杂志社费尽千辛万苦调到沿海工作,这一路走来,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经历了颇多变故。听一丁兄以冲淡从容的语气讲述那些伤感的过往,心情仿佛漂浮于落红缓缓的河流,或穿越草木深深的城池,平静内敛、宠辱不惊!

  纯净的灵魂被岁月雕刻和饕餮,于澄净的空无处翩然坠落,又于绝望的幽谷中超然升华,渐入深微的艺境。他擅朗诵,是著名朗诵艺术家鲍厚星教授的高足;他通丝竹,二胡、笛子演奏已趋专业水平;他喜佛学,常同高僧大德品茗参禅,悟性极高。艺术教人同情,温厚,通透,拂去过分的热情或浮躁,给人一分温爱的心绪。因此,他总能将自己那饱含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融入一种和谐的起伏,让诗意在这浮沉间的静穆和遐想中滋长、葳蕤。

  正如诗集扉页里写道的:“谨以此书纪念业已过去的、正在经历的、即将到来的;不幸丢失的、侥幸拥有的、理当放弃的;应该记取的、不妨忘却的、曾被忽视的;挥之不去的、逐渐淡漠的、历久弥新的・・・・・・”。读后方知,一丁兄是怎样地在运用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审美尺度坚守着精神家园和平淡生活。

  记起年前本单位几个加贸科室在松山湖赏月联欢,湖畔红灯高悬,人群喧哗,只见明月清辉淡照下,一丁兄手持曲笛,独自站在舞台寂静的中央,看着闹哄哄的落花三千,孑然一人,从容笑之,寂静吹之。那时的他眉梢俊朗、额头明亮、眼神澄澈,纯净得如同一尾河鱼,早已悄然暂别红尘,游到了陌生而辽阔的水域,在水一方,缅怀滚滚红尘深切而熟悉的潮汐。“幸有红尘诗卷在,清歌一曲水中央”。迄今,他那优美的笛声仍在我的耳畔萦绕低回・・・・・・

  (作者简介:王单,女,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自由写作者,任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埔海关)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