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斋对话・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濂

来源:  编辑:

  时 间:2017年3月10日

  地 点:北京

  对话人:陈振濂 李世俊

  视频丨对话・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振濂

  编者按

  近日,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关于文化方面的议题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不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多个有关文化的提案也受到了各方关注。2017年3月10日,陈振濂先生于参会间隙接受了《中国书法报》的采访,与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李世俊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陈振濂,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先生是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一名书法家、书法工作组织者,担负着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的重任,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书法的关系、书法与汉字的关系等议题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五年来,陈振濂先生对于汉字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在深入研究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多项与汉字研习、传承有关的议案,包括《在全国设立“汉字书写日”以提倡文字“书写”,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建议》(2013年)、《关于呼吁全国人大立法设立“汉字书写日”以重视中华文明传承的议案》(2014年)、《关于在国家层面有序组织“汉字文化工程”并启动〈汉语文字保护法〉立法的议案》(2015年)、《树立汉语文字“尊严”,提高民族自信,为〈汉语文字保护法〉立法做充分社会文化准备》(2015年)、《启蒙教育价段,弱化拼音教学,强化字形记忆以确保汉字基因稳定承传的建议案》(2016年)、《在小学初始教育中以“文字书写”取代“拼音居先”,守护汉字文化传统的建议案》(2017年)、《“汉语拼音”还是“汉字拼音”?――关于互联网时代汉字教育“起点”问题的建议案》(2017年)等。这些提案每次一经提出,都会在文化界内外引起广泛讨论。

  与此同时,陈振濂先生的视野不仅局限于汉字文化,他对民生、教育、电子商务、立法等议题也给予同样的关注,并能够从文化的视角对相关议题进行解读,提出建设性意见。

  链接:对话丨《中国书法报》对话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

  锲斋对话(附视频)丨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 对话陈振濂先生

  为文化发声,为书法发力

  李世俊:陈主席,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书法报》的采访。您多次参加全国“两会”,对全国“两会”有何整体认识?您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已经五年了,对此,您有何感受?

  陈振濂:全国“两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治国理政的平台。知识分子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些见解会被国家和政府采纳。一个国家的治理会涉及很多领域,那么怎样让处于这个领域的人,比如说我就属于文化领域,他们的发声能让大家关注。不一定每个发声都必须要落到实处,都必须要获得解决。发声本身,它就是国家的一个舆论的导向,大家会关注这些问题。我想这就是“两会”的意义所在。

  李世俊:每年“两会”上都有很多关于文化领域的提案,老百姓也都非常关注,那今年“两会”上又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与文化相关的提案?

  陈振濂:“两会”上的文化提案比较多,包括文化的立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包括我们现在的汉字文化,还包括最近大家热议的传统文化的承传,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等,这些都是“两会”比较重要的热点。无论是人大立法也好,或者是代表们提出来的提案也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倡导性提案,号召、鼓励大家这样去做。这也是很正面的,但是这一类提案很难有具体的措施。另一种类型是属于带着问题的一些提案,不是号召性的提案,不是倡导性提案,它是实实在在针对问题提出的,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比如说这次“两会”关于《民法》,有很多提案,比如说关于信息安全的保护,关于具备完全民事权利的年龄等,这些都是很具体的。我比较关注第二类提案,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提案。比如说我们在关注的汉字文化,它目前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比如说鼓励写汉字,这肯定是没问题的,但是我们要找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间,有哪些环节是不完善的?在哪些环节里面的方向是偏的?要去纠正的?我对这些具体的问题比较关注。

  肩头荷责任,心中怀使命李世俊:陈主席,您去年当选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今年是当选副主席以后第一次参加“两会”,是不是感觉到现在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

  陈振濂:是的,熟悉的人,看我还是书法家,但是当别人知道我是中国文联副主席的时候,就会问很多关于文化方面的问题,而且问的非常具体。会有人问我:“关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立法,您怎么看?”“我们的《电影促进法》,您怎么看?”“国家提倡要鼓励文艺评论,在这方面您有什么措施?”诸如此类,其实有很多都是和书法无关的。但是这对我们很有好处,因为会逼迫我们去学习相关知识。包括这次我们的《民法》,里面就有文化方面的问题,我们对相关条款的解读就和党政领导干部的解读不一样。比如他们会解读这个法律在什么样情况下适用,什么样情况下不适用。同样一部《民法》,法院院长会有一个解释,全国人大主任会有一个解释,他们是从立法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观点,然后接下来,可能会请我去讲讲蕴含在其中的文化因素。因为我是从事文艺工作的,所以我讲出来的肯定和别人不一样,我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提出看法。对我们来说,就需要掌握非常全面丰富的信息,这对自己的才智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是汉字拼音,还是汉语拼音

  李世俊:您非常关心中华传统文化和汉字的关系,以及汉字与书法的关系,也提了很多相关提案。您能否向我们进行一下简要的介绍呢?

  陈振濂:在现阶段,我在全国人大上带来的提案大多是关于汉字文化承传方面的问题,汉字文化传承是传统文化传承里最核心的部分,因为中国的文化就是靠汉字来承载的。所以,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有几个对立问题的设定,比如说是汉字书写还是拼音书写?汉字的构成是字母还是笔画?我这次的提案就是:“拼音,是汉语拼音还是汉字拼音?”我们过去习惯于汉语拼音,但是现阶段,我们基本上都是打字,所以说汉语拼音就变成汉字拼音,字是靠拼写出来的。那么这些就组成了一组一组的矛盾,一组一组的对立,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做判断,我们倾向于哪个?为什么?这样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有什么样的好处?或者有什么样的负面影响?进而就开始产生了一些批评的声音。

  汉语拼音在最初倡导的时候,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就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扫盲”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电脑、手机。老百姓学完汉语拼音,马上就来写汉字。过去,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就是“识文断字”。识文断字是什么呢?辨识、判断,他都是指向“形”的,就是汉字的字形,而拼音是指向“音”的。我们古代从来不说,这个字会不会读,不这样提问题,提问题就是“识文断字”,这个字能不能判断。是跟着字的外形、笔画、间架走的,那么我说这个传统在现在没有了,为什么没有了?现在的孩子学完拼音以后,他不用转到汉字上来,他所学到的拼音直接就和键盘的拼音对接了。所以点、横、竖、撇、捺这些笔画,在孩子看来是完全没兴趣的。这就是现在的新环境、新情况。有鉴于此,我们就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汉字到底是拼音“拼”出来的还是笔画“写”出来的?所以就有汉语拼音和汉字拼音这两个提法,这里面会有很多人产生混淆,大部分人在讲汉字的时候,是把语言文字放在一起讲的。但这个对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是两码事。文字和语言完全是两回事,语言是讲拼音的,文字是讲笔画的,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给我一个理由学书法

  李世俊: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是书法艺术之树滋生和丰茂的肥沃土壤。在发扬书法艺术方面,您有什么见解?

  陈振濂:这就是更高的层面了,我们要区别汉字和书法,二者之间是不同的,别把它们混在一起。提倡汉字不等于是在提倡书法,这是两码事。因为汉字是一个文字使用工具,但是书法不一样,书法是一门艺术、是审美,所以不能把这两者混在一起。不能说会写毛笔字就是书法,这在学术上是非常不严谨的,是漏洞百出的。我最近一边开会一边在写一篇文章,标题是《给我一个理由学书法》。

  这篇文章的观点就是,你既然已经打拼音了,你再学书法可能就没意义了,在拼音完全可以解决问题的时代,为什么还要写字?我想有三个理由:第一,只有学习书法,你才能够衔接原来的书写文化,衔接汉字的来龙去脉。第二,只有学习书法,才能够衔接汉字所承载的国学、文史哲知识,比如《史记》《论语》及李杜的诗歌,这些都可以通过书法来衔接。第三,只有学习书法,才能够衔接审美,字写得好看,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学书法把原来写汉字的文化承传的功能接过去,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书法家要服务人民、歌颂人民

  李世俊:书法是载体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基础。您是书法家,又是全国人大代表,同时也是书法工作组织者。您认为我们怎样用书法艺术诠释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华传统文化治国理政的思想?怎样肩负起“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的使命?

  陈振濂:书法在过去是小众艺术,现在逐渐走向大众,我现在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用文化,特别是书法来开展惠民服务。画家到基层写生、音乐家到基层体验生活、舞蹈家到基层采风,那书法家到基层去做什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很自惭形秽,我们除了到基层去写个“福”字、写个春联,好像就没有其他内容了,这是属于最初级水平的。于是我在想,还有什么举措,可以用书法把文化推广到基层、推广到社区、推广到乡镇?如何把在农村所体验到的、乡镇所体验到的那些感受,包含到书法作品里边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上说,要“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服务人民这方面,我们通过写春联、写“福”字做到了。但还有一条,要歌颂人民,怎么歌颂?这是我就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时想到的第一个点,就是书法家的定位是什么?有没有办法用书法家的书法来歌颂人民?音乐家用音乐歌颂,舞蹈家用舞蹈歌颂,戏剧家用戏剧歌颂,画家用绘画歌颂……那我们书法家有没有歌颂人民呢?坦诚的说我们没有,我们没有用书法去更好地歌颂人民。在服务人民方面,我们是没问题的,老百姓需要春联,我们就写春联,老百姓企盼大吉大祥,我们就送给他一个“福”字,这个没问题。但是我们是否歌颂了人民,这点有没有?如果没有的话,那我们凭什么说书法是跟其他艺术并驾齐驱?如果不去歌颂人民,书法就会比别的艺术形式矮一截。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书法除了服务人民以外,我们有没有歌颂人民?歌颂古代人是有的,李白、杜甫、苏东坡、陶渊明……书法家们往往喜欢歌颂这些先贤。但我们有没有歌颂今天的人呢?今天的一个农民工,今天的一个到城里来上学的农村孩子,你有没有歌颂过他们?或者说能不能在我们书法界里找到歌颂这些人的例子?我想是很难找到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以后应该在歌颂人民这一点上做出更多的努力。

  李世俊:陈主席,您今天向我们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汉字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和书法的关系以及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我们如何找到理由去学习书法、如何用书法去歌颂人民等相关问题,让我们受益匪浅。而且您提出的观点非常实在,不是一种口号,我想这些一定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的理解。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