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阐微――兼论周易卦序及其思想

来源:  编辑:

     中国周易新闻网讯:《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春秋末年,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读易“韦编三绝”,在《易经》上做过很深的功夫,对其进行哲学道德阐述,并传与弟子,经弟子整理而有《周易》十翼传文(即《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序卦》、《说卦》、《杂卦》,统称《易传》)。《易传》依经而作,与《周易》本经相为表里。

      一、 《周易》哲学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乾坤辟阖,阴阳为道

    《周易》开篇即为乾、坤二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要素,乾坤为阴阳的总根源和代表。《周易・系辞》又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意谓在阴阳的交互作用下,乾坤定位,万物化生,宇宙间变化万千错综复杂,都是基于乾坤开合,阴阳运化的结果。孔子在《系辞》中提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宇宙万物的生化模式,与胚胎的细胞分裂过程十分相像,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与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化生过程十分相似。老子的一,相当于太极,二就是两仪(阴阳),三者,为阴阳之和。孔子和老子的宇宙生化模式是一致的,均认为太极生两仪(即一生二)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即承认事物的矛盾性),只是表达的事物变化的角度不同而已。孔子强调的是八卦、六十四卦的形成,即万物的由简单到复杂的多层次变化过程;老子则强调了万物阴阳的相互作用,即阴阳相生、相和而不断化生万物的过程。

     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发展根本原因,西方宗教提出上帝造物说。《圣经・创世纪》第二、三节记载,上帝创造了第一个男人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女人夏娃,让他们共同居住在伊甸园里,上帝创造的动物当中蛇引诱他们吃了禁果...。在西方宗教看来,宇宙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造物主神的作用。《周易》中没有造物主的概念,“生生之谓易”,它直截了当的指出变易是宇宙万物的本性,所以为周易,即普遍变化的意思。《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是事物变化的本体,“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周敦颐《太极图说》)。乾坤、阴阳才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因。《周易》以乾坤等阴阳的相互作用概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应范畴,揭示了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不难发现,所谓“上帝”不过是对应于《周易》中乾坤之源、阴阳之根的“太极”,上帝造的第一个男人亚当,对应于《周易》卦序的第一卦“乾”阳(或太极之“阳”仪),造的女人夏娃,则对应于《周易》卦序的第二卦“坤”阴(或太极之“阴”仪)。《周易》的乾坤(或阴阳)概念比亚当、夏娃的男女概念更具有普适意义。乾坤开辟,阴阳运转,一切美丑、善恶、好坏等名相观念也就产生了,世界在乾坤阴阳的作用下充满了勃勃生机。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不过是《周易》学理的神格化而已。

     佛教也承认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世界及万物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成、住、坏、空”的过程,佛教称之为“无常”。佛教从主观角度出发,认为:宇宙本唯心、万象因缘生。佛教以心起论,强调自心解脱,注重出世修行悟道,其证悟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涅磐,即“涅而不生,磐而不灭”,禅宗将这个境界称之为明心见性,也就是佛的境界。它是破除了生灭、善恶、果报等对立的矛盾,而达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二。《周易》哲学是世间哲学,无所谓出入,能进能退,承认事物的矛盾(阴阳),但也强调矛盾的统一不二,在《周易》看来这个不二就是阴阳未分的太极。所以不论佛教的经籍如何浩瀚,名相说教如何复杂,其修行根本仍在明了这个不二法门(茅盾统一)的本体境界,也就是太极境界。

    《周易》认为世界万物发展变化是其本性,其本体为太极,阴阳矛盾为事物变化的根源,太极与阴阳是“体”和“用”的关系,分开来讲就是阴阳,一体而观就是太极。《系辞》说“形上之谓道,形下之谓器”。这个形上之道就是太极之体;形下之器则为阴阳之“用”。没有独立于阴阳之外的太极,也没有独立于太极之外的阴阳。换句话说,“体”在“用”中体现,“用”亦在“体”中表达,体用是不二的。《周易》哲学是“体”“用”兼备的哲学。

     宋代陈抟传出的阴阳鱼太极图以图像形式将《周易》中的太极、阴阳及其“体用”关系演绎地惟妙惟肖。太极图中阴阳合和环抱为一圆象征太极本体,其阴阳相对互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长阳消,阳盛阴衰,周转不息以象征阴阳之用。(参见图一)。太极图与《周易》卦序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乾坤、既济未济四卦在《周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卦序以乾坤和既济未济为首尾。这四卦可以看作是整个《周易》卦序的简化与缩影。从图像上来看,太极图可以看作是乾坤、既济未济四卦的组合。太极图中的两仪正是纯阳乾和纯阴坤之象;阳仪中有阴,有离(三爻卦)之象,阴仪中有阳,有坎(三爻卦)之象,二者和合颠倒颠即是既济、未济之象。所以太极图可以看作是《周易》卦序(首尾)的缩影(参见图一)。

     与西方宗教哲学相比,《周易》没有建立独立于人格之外的主宰一切的上帝的概念,《周易》中虽然有“天”的概念,但这个“天”并不是“上帝”意思。在《周易》中,“天”有时表示“道”(规律)的概念,有时表示与地相对应的天的概念,有时表示自然界的概念。总之,《周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矛盾统一。而西方宗教哲学将人与“上帝”永远地割裂开来,人始终成为了上帝的“奴仆”。《周易》哲学从本质上消除了这种人神“二分”隔离的界限。《周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哲学是“天人合一”的哲学。

    《周易》中乾坤对卦以及阴阳(--、―)概念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正反两面的对待与对立性,即矛盾性,同时揭示了事物矛盾双方的和合统一性。现代哲学称之为辩证法。《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是与生俱来的,其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是两分法,即阴阳观,又是二合一法,即阴阳是统一的。阴、阳是同一事物正反的两个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事物的整体属性。比如一天之中有昼夜之分,一年之中有寒暑之别,阴或阳不代表全部事物,而是事物的不同阶段或不同侧面的相对立的属性,阴阳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体的。例如:一日分为昼和夜,没有白昼就不会有黑夜, 没有黑夜就不会有白昼,白昼和黑夜是一日的两种属性表现; 人类有男有女,没有男就不会有女,没有女就不会有男,男女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性别表现;人有烦恼和快乐,烦恼是快乐之源,快乐是烦恼之根,两者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两种心理感受;人生有生有死,生死是生命阳阴两面的表象,人生有生必有死,有死也必有生,此生彼死,此死彼生。阴阳是统一的,乾坤是一体的,不仅乾坤是一体的,六十四卦都是一体的,都只是太极的不同化象,是事物在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不同属性表现。阴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变化的根本规律,是乾坤二卦所揭示的。

     从广义来讲,《周易》卦序三十二对卦,揭示了事物变化的三十二个基本规律,六十四卦则归纳了事物变化的六十四种状态。《说卦》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周易》以天、地、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划分阴阳,从而将世界万物细化分为八八六十四卦――即六十四种时空状态,每一卦又有六爻(即六个时位阶段,《周易》非常重视时位)的不同,共计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种时空状态的阴阳结构不同,所以展现的变化规律也不尽相同,这就是《周易》六十四卦揭示的六十四种哲理(义理)。如《乾》卦揭示乾健不息的哲理,《坤》揭示柔顺博大的哲理,鼎卦揭示改革创新的哲理,等等。

     《周易》成书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029),《周易》经传中有着深刻的对立统一思辨。如《泰》九三爻辞:“无平不坡,无往不复。”《损》上九爻辞:“弗损益之,无咎;贞,吉。有攸往,得臣无家。”《益》上九爻辞:“莫益之,或击之,立心无恒,凶。”这就是损之极而益,益之极而损,得失损益统一互变的道理。《困》:“困,亨。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身处困境磨难之中,内心必然苦痛,但对于有志者来说,便是机遇,所以“困,亨。贞,大人吉。无咎。”则如文王囚羡里,周公遭流言,孔子厄陈蔡。故《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卦序“二二相偶,非反即覆”而错综成对出现,如乾与坤,泰与否,剥与复,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则是从卦与卦的关系角度揭示了事物间的对立统一思想。

     从《周易》经文和卦序的哲学内涵,说明早在公元1029年前,文王时代就已经深明矛盾(阴阳)的辩证关系,比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9一前347)创立的辩证思想早约600余年,如果算上《连山》,《归藏》可能会比西方会早更多。

     十七世纪中国的《周易》思想传入欧洲,影响至深,十八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公元1770~1831)创立了完整的辩证法思想。然而,不管是柏拉图的辩证思想还是黑格尔等的辩证法,都没有《周易》揭示的辩证思想精深和完善。哲学的思辨就是高度抽象和概括,《周易》中的太极图理论、阴阳、八卦、六十四卦构成及其互变原理是世界万物变化最简单、最抽象的概括。此外,《周易》中揭示的阴阳特征(即矛盾双方的特性)的阐述、六十四卦之意象及其人文道德推演,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变化状态(时位,即事物的局部和阶段内变化)的细致入微描述,以及阴阳互动、致中和谐,哲学与道德的高度融合等思想,都远远超过了欧洲的辩证哲学。任何语言都有一定的限定性,而《周易》除了语言之外,还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卦象符号表达系统,可以表达“书不尽,言不尽意”的“言外”之意。这就是《周易》思想长久不衰的根本原因,它是中国乃至世界辩证哲学的“活水源头”。

      阴阳互动,致中和合

    《周易》既强调阴阳的互动,也重视阴阳的相应和合,中和之道是《易经》和《易传》的重要思想特征。反映在易卦中,则强调二、五爻之中位(即内卦之中位和外卦之中位)以及内外卦相应爻位的作用。大凡二、五之爻位,卦辞通常呈吉象,而少见为凶。如果爻位相应,卦辞则更为吉象。如《乾》九五二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乾》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离》九二爻辞:“黄离,元吉。”《鼎》九二爻辞:“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易传》也很强调相应与中位和合的作用。如《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师・彖》:“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同人・彖》:“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离・象》:“黄离,元吉,得中道也。”《乾・文言》:“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坤・文言》:“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同人・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系辞》进一步阐发同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以同人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融洽与同心同德。

     泰否二卦处于上经阴阳相交的中位。泰卦为乾坤相交之象,交泰和合为《周易》卦序中和合思想的特征之一。泰卦内卦为乾阳,外卦为坤阴,上下交感相通,所以为“吉”象。《泰・彖》:“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表示上下沟通,周围环境顺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咸恒二卦处于《周易》整个卦序的中位。咸卦是坤乾相包之象,咸,意谓和合感应,是《周易》中最能体现和合思想的一卦。咸卦内为艮(少男),外为兑(少女)。《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娶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咸,是感应,也是交感和合。《系辞》中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男女相感相和,而能繁衍生息,所以咸为相感、相合、相生之道。咸卦之后为恒卦,意谓和合才能够恒久。咸和的本质就是“二气感应以相与”,表现为阴阳互动、互补而互利。

     既济未济位于卦序之终位。既济卦体现的也是一种和谐状态,既济在阴阳的内在关系中,最为协调、和谐,本应是事物的完美状态,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既济之后必然未济,所以既济是相对的完美。

    《周易》的和合、和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至为深远。“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是最深入中国人心的文化理念。中国文化素来具有融合、同化其它民族文化的传统。

     大化流行,生生不已

     既济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中阴阳最为和谐的一卦,它的每一爻都当位,而且都相,即每个对应爻位能相感应。既济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是最为和谐的表现态势。但是,变化是宇宙万物永恒的、普遍的主题。“变动不居,周游六虚”,“穷t变,变则通,通则久”,既济而后还是要发生变化的,没有恒常的“既济”,所以之后则为“未济”。@是《周易》揭示的普遍规律。

     从既济到未济,《周易》揭示了万物变化生生不息的变化过程。在《周易》看来事物发展变化是永恒不息的,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新的事物的开始,世界没有终点,人类历史没有终点,人生也是周而复始、生生而不息的。《周易》以乾卦为开始,乾象征着乾健不息,《乾・大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以未济卦为结尾,未济象征着未有终济、生生而不已,《未济・大象》:“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说明《周易》能够前后呼应,从而构成了万物周而复始、生生不已的无穷变化链。

      不偏不倚,一元心物

     有人认为《周易》是唯心的,有人认为是唯物的,那到底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呢?

    《周易》的世界观包容了唯心与唯物的哲学思想的内涵,但又不是唯物哲学或唯心哲学,《周易》哲学更具超越性与普适性。《周易》以其阴阳变易原理真正把握了世界万物变化的本质。它的阴阳观可以容纳和涵盖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一切对立和对应的矛盾范筹。什么是心?心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充满了人类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物质,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为之心。

     从体用角度讲,心为体,物为用。《系辞》中说:“形上之谓道,形下之谓器。”这个形上之“道”就是心,这个形下之“器”就是物。北宋邵雍认为:“心为太极”(《心学》)。南宋朱熹把这个道称之为理:“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朱子语类》),王阳明更将朱熹这个理变为心:“心即理”,“心外无理”(《传习录》)。不论以阴阳而论还是以体用而论,心和物都是一体而不可分的,王阳明讲: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传习录》),应该再补充:“物外无心”,“事外无心”更趋完美。在《周易》中以乾元代表心,以坤元代表物。乾元健行,坤顺博物,乾坤是一体的,心物是一元的。心和物是不可分割的对立而统一存在的。

     古人将心分为天(本)心和人心,天心就是客观事物变化的本然规律,也就是“道”,而人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也就是意识),人心不完全反映客观事物的本然变化规律。人类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揭示和认证事物变化规律的过程,以人心回归天心,《周易》的哲学具有完备的认识事物并揭示其本然(质)规律的思想方法。

     与西方唯心宗教哲学相比,《周易》哲学思想是理性的、客观的,人没有成为上帝(造物主)的奴仆,从而消融了人与客观世界的“隔阂”;与绝对化的唯物哲学相比,它更注重人性的道德修养与生命的终极关怀,从而能够消除人的“物化”带来的物欲人格和社会道德失落。伴随中国文化的复兴,《周易》哲学思想已经而且还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