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周易究竟是封建糟粕还是文化瑰宝

来源:  编辑:

 

    在当前就《周易申遗》引起的一场论争中,对于《周易》本身的评价成了一个障碍。有些人说:《周易》不过是一本卦书,宣传封建迷信,犯不上为保护这样一个封建糟粕操心。在这样的误读下,《周易》的处境就变得十分危险了。

  《周易》是一本卦书

  《周易》,也称《易经》,或简称《易》,出现在大约七千年前,由中华民族的第一个最著名的领袖伏羲创建。《易经》的基本形式是八卦,因为当时还没有文字,只能用两种线划符号表示,一种是“―”,代表阳,称为阳爻(音遥);另一种是“--”,代表阴,称为阴爻。三个这样的符号便组成一卦。由排列顺序的不同便产生了八个线划组合,称为八卦。后来又将八卦两两叠加,便成了六十四卦。到了商周时期,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h里达七年之久,他借此机会研读《易经》,写了卦辞和爻辞,对六十四卦一一作了注解。后来,孔子深入研究《周易》,写了十篇文章对《周易》进行系统阐释,称为“十翼”(其中有些可能是其弟子或后人补写),使《周易》得以最后完成。

  先祖们用占筮的方法获得不同的阴爻与阳爻的组合,将之和六十四卦中相应的卦画对照,用来预见未来的吉凶祸福。由此见,《周易》的确是用来算命的,是一本卦书。

  《周易》更是一部哲学著作

  《周易》是一本卦书。但卦书只是它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面掩藏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掩藏着一个博大精深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思想体系,是卓越的无与伦比的东方智慧宝库。

  我们的先祖通过对宇宙天体和世间万物的观察,发现了一个最重要的规律,就是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易经》的“易”字,就是“变”的意思。而这种变的原因和形式,是由于每一事物中都包含“阴”和“阳”两个方面,它们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由彼此的变化消长和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它其实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非常接近。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易经》的每一卦中有六个阴爻和阳爻,通过其不同排列,简洁明了地显示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大体六个阶段。六十四卦就体现了在对立统一规律支配下,事物发展变化的六十四种基本形式。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微尘,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尽在其中。

  我们的先祖认为,事物的阴阳对比必须保持相对的平衡,以实现自身的和谐。一但破坏了这种平衡,就要出问题:人和各种生命体就会害病,社会就可能发生对抗和分裂,自然界就可能暴发各种自然灾害……人们不可能改变事物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但是通过对这种变化规律的了解,却可以预见事情的未来发展,从而创造条件,促使事物朝着人们所期望的方向转化。

  在数千年前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技术很不发达的条件下,我们的先祖对世界能有这样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极其伟大的了不起的创造。《易经》教我们中国人以一种极为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全面地掌握它的方方面面及其相互关系。尽力处理好这些关系,以构建事物的内存和谐。第二,是以不断变化的观点,去理解和预见事物的未来发展。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事情没有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正如六十四卦没有好卦和坏卦之分,它只是告诉人们,怎样正确把握事物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这是极为深刻的辩证法。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母体和源头,离开了《周易》,就无法读懂中国文化。

  《周易》被中国的古代先哲列为六经之首,它孕育和催生了后来的各个哲学派别,包括儒、道、墨、法家以及兵家、阴阳家等。对世界理解的深刻性和辩证性,使它们得以在各自的领域内分别达到令后世至今难以企及的巅峰。

  除了各个哲学派别,《易经》还影响和支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医学,以及军事等几乎所有门类,是每一文化门类的精髓和灵魂。

  《周易》是这样一部充满东方智慧的大书、奇书。无怪唐太宗的宰相、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会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意思是说:不读《易经》,不能统观全局,没有预见事物未来发展的能力,就不能统帅军队,也不能治理国家。

  无独有偶,我们的东邻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就曾明确提出“不知《易》者,不得入阁”的组阁原则。上至天皇、内阁总理、各省大臣,下至民间百姓,无不学《易》用《易》,从而推动日本走向富国强兵之路。

  《周易》作为科学宝典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在那遥远的史前时代,《周易》是照耀世界东方的一座灯塔。在西方几千年的哲学发展过程中,除了古希腊有那么一点朴素的辩证法以外,基本上都是在“唯物”还是“唯心”,“可知”与“不可知”中兜圈子。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才建立起他的较为完整的辩证法体系。而黑格尔的辩证法,从他的回忆录中可知,正是在《周易》的启发下产生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先验的,被马克思称为倒立的辩证法。经马克思赋予其唯物论的因素,才最终构建起唯物辩证法哲学体系的大厦。

  《周易》所代表的哲学体系远远高出于西方,在今天依然如此。与中国哲学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并追求和谐相对,西方人是孤立地看待和处理每一具体事物的,这使他们往往无法避免片面性和尖锐冲突,从而使当今的世界愈来愈深地陷入各种难以解脱的生存困境中。无怪乎1988年,当75位诺贝尔大奖获得者齐聚巴黎时,他们会发表令举世震惊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过头到二千五百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

  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不过是《周易》的一个分支,是《周易》的延深和发展。

  最近几十年里,《易经》的知名度正在飞速提高,得到了世界不同领域的专家的承认。西方经济学家B・阿瑟认为:“东方哲学一向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这个世界观无论在科学界、文化界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一些西方学者指出:“中国的《易经》改变的是西方人的哲学观、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易经》在自然科学领域也迸发出令人炫目的光芒。《易经》的太极思维和阴阳观念对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具有重大启迪作用。西方科学家发现,《周易》的八卦有可能是一套科学的数码体系,其中就蕴含着对于遗传基因的解读。遗传基因的64个密码,恰与太极图中的64卦相吻合;而遗传基因密码中的384个阴阳键,又恰与384爻相吻合。这应当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上的巧合。英国研究者克利斯朵夫・巴克特据此说道:“人们发现传统的西方关于现实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科学事实。而同时,我们的几位科学巨匠认识到,古老的《易经》令人惊异地接近了真理,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地球生命的秘诀同《易经》十分相似……”

  《易经》的智慧也帮助人们纠正了现代科学中的某些偏颇。人们知道,牛顿经典力学认为空间与时间是各自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而《易经》的天文演示则告诉人们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是不可分割的,这一观念恰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谋而合。

  《易经》的最初形式是由黑、白圆点组成的两个方阵,分别被称为《河图》和《洛书》。它们被西方科学家看作是逼近宇宙演化发展本质的“统一自然场”,是与外星文明沟通的唯一媒介。1973年,阿雷西博大型射电望远镜向武仙座的M13球状星云可能存在的智慧生物发射的电文中,使用的符号即是洛书八卦。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研究《易经》多年,发现它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谈到世界人类唯一宝典,首推《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四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之处。”

  《易经》堪称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科学宝典,许多世界顶级科学家对其推崇备至。而我们自己反而妄自菲薄,将之斥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不是很奇怪吗?

  《周易》是封建迷信的糟粕吗?

  一些人将《周易》斥为封建迷信的糟粕,主要根据是它是一本卦书,是用来算命的,而算命就是迷信。

  对这个问题我们分三步来谈。

  第一, 第一,不能把科学的预测看作是一种迷信。当代西方科学家经研究称,《易经》中含有信息论和未来学的成份。著名信息经济学家、诺贝尔将获得者查理・威尔海姆给《周易》以高度评价:“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众所周知,辩证法本身是可以帮助人们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的,那就是根据事物内在矛盾的双方(即《易经》中的阴阳)的具体情况,其力量变化的对比,判定其未来发展。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便根据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国内外环境及其变化趋势,写下了《论持久战》一书,预见到抗日战争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而且断言中国必胜,日本必败。

  第二,不妨先假定,《周易》中算命的这一部分的确是封建迷信,是糟粕。但它所承载的卓越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原理是好的,是精华,就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就象一坛子酒,尽管装它的坛子质量低劣,但酒是好的,就应当汲取。叫作“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你不能象列宁所批评的那样,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泼出去。

  第三,《周易》中的有些东西,原本是正确的,也可能还是尖端科学的东西。可是由于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限,还无法通过有效的理论和检测手段,证明它的正确性,就不能武断地说它是错误的。比如,中医提出的经络学说,到现在还有人在否定它,就因为通过人体解剖找不到经络。然而美国学者通过针灸麻醉,相信经络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你现在的检测手段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而已。对此只能一边潜心研究,一边期待未来作出解答。

  我想,这应当是对待传统文化中一些神秘因素的正确态度。

  由上述可知,《周易》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文化瑰宝。有宝若此,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和幸运。倘若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竟由于我们的疏忽而被别个抢走,这样天大的历史罪责将无人可以承担。作者:闲云 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