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并阐述了“中国梦”的概念,随即成为风靡全国乃至世界的热门论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一概念的提出,令国人为之振奋,是170年来中华儿女集聚已久的心声的迸发,抒发了全体中国人的意志,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振奋之余,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实现中国梦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涉及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军事、生态文明,必须科学调动和整合一切有益的资源,集聚和引导方方面面的正能量,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释放前进的动力,并为此付出艰辛的努力。总书记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三者缺一不可。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彰显其价值,迸发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难以在世界上生存,而谈不上实现伟大的梦想。对中国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国的伟大复兴必然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为基础的,如果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够站在现代的高度来证实它内在的科学性,那么中国的复兴就失去了它最坚实的根基。
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易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至深且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人们普遍承认这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易经》恢宏的理论构架、包罗万象的适用性、离奇缜密的逻辑方式、系统精辟的哲理智慧、致理深刻的人文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思想的一座宝库,被历代尊为众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遗憾的是,随着政治的变迁、时代理论需求的变化导致其地位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但其对宇宙内的万物变化具有至高的指导意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千古有识之士的笃信也充分说明了其存在的无上价值。《易经》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社会文明的各个层面,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易经》文化为根本,以儒、释、道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并成为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基础。
一、《易经》助力构建和谐社会
在众望所归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我们呼唤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回归。作为历史文化的核心源泉的《易经》文化,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梦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成为我们建设文明、富强、和谐社会的理论支撑,能不能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并进而作出助力中国梦实现的历史性贡献?我们简单对《易经》文化的总体理论构建进行分析就能得出肯定的结论。
《易经》之所以被千古有识之士所推崇,是因为它的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所有社会问题的核心所在。《易经》的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易经》不仅为表达天地变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导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世界历经数以亿年的演替而兴盛不衰,就在于自然形成的法则体系,这种法则体系庞杂而繁复,周密而高效,以此为基础的自然世界得以生生不息。什么最和谐?自然最和谐。什么最稳定,自然最稳定。自然是我们构建社会的最伟大的老师。西方所推崇的市场经济模式其核心不就是尊崇自然规律,排除人为的干扰吗?
反观我们的当今社会,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显现。贪腐盛行,贫富差距的日益拉大使民怨不断积聚,生态环境的大规模破坏不仅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而且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并进而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躁动的人们忽视和谐发展的理念,急功近利。既得利益集团,为了满足自己欲壑难填的私欲,拼命掠夺社会资源,造成社会贫富严重不均,引发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如果得不到调和,势必为社会动荡埋下祸根。这些社会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成长史中并不鲜见,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在中国这样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创造了汉唐盛世辉煌,曾经引领世界几千年的国度里出现类似问题实在令人费解。我们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伦理及哲学方面,我们的祖先已经为此构建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充分的论述,造成步西方后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这些后来者全然不理会这些文化的瑰宝,将其束之高阁。
针对上述的种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我们看看自然,在自然世界中是不是只有少量物种独享所有资源?不是,这充分说明相对均衡的分配资源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人们无视这一至关重要的前提,显然没有弄清这一自然的至理。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传承的实证。设若《易经》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烂熟于心,时时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那么在制度设计和日常管控中就一定会充分体现自然的法则,根本不会出现如此奇怪的社会现象。
如何认识和合理运用传统文化的理论优势,使之为今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奋发图强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现代科学的实用性,极大地弱化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教育上,注重科技教育,轻视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后期负面影响正逐步显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还是和谐社会,无论物质如何丰富,科技多么发达,如果人们没有安全、幸福、舒适的感觉,那么一切都是徒劳。文明、和谐社会的建立,归根结底还要落到文化上。可以说,今天这些社会矛盾的形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归根结底还要落到文化上。构建完美的和谐社会,物质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文化才是凸显品质的核心。
文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和改善个人的认知,不断改进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个人的修养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礼记.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阐明的文化影响社会的过程。个人的道德修养在我们逐梦的过程中作用巨大,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特质,提升个人修养和品质,具有相当正面的现实意义。在中国文化的早期阶段,就产生了通过个人修养以求得和谐的人伦秩序和宇宙秩序的思想,而对个人修养的强调,在中国思想史上一直占据着主流位置。孟子所说的“养浩然之气”,正是这样的修养方式。这样的人生修养途径,注重个人道德的养成,对于当下出现的一些价值观混乱现象有相当好的校正作用。
《易经》除了运用其精妙的象数原理对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进行预测外,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思想与处世哲学对于增强人的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易经》中有两个概念:“时”与“中”,阐释了处世的最高境界。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原则。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无不及。中庸之道实为君子之道、王者之道,与极端相背而行,去其两端而用其中。一个对社会和自己都负责任的人,在处事、为人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每件事都充分考虑对周围人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后续影响,采取对各方面都有利的方式,或者是影响最小的方式,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只顾及自己的感受,如此人际关系自然和谐,社会负面的事物将日益衰减,整个社会在良性循环中演进,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就水到渠成。作为领导者,更要避免执端,寻找综合平衡点。在纷繁的社会事务中,要做到这一点,不吸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没有高超的领导才能,是很难做到的。领导者不能中庸,轻则造成社会的不公,严重者就将造成社会的灾难。只要我们简单地回顾历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数百年来中华民族的衰落,到新中国建立后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其失败的原因无不都是领导者执端引发的。今天,执端的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过于强调某些部门的重要就导致社会资源的分配倾斜,进而造成社会分配的不公;过于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造成环境的破坏;过于强调集中,就弱化了民主,造成权利高度集中,为权利寻租留下空间,滋生腐败。中庸之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境界,要遵循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必须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睿智的头脑,二者缺一不可。没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做基础,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社会的方方面面,作出综合有效的应对,形成系统的治世策略。没有睿智的头脑,更是无从应对纷繁的局面。
“时”指与时势一致,懂得识时之义,明晰知时之行,把握用时之机,善于待时而动,能够观时之变,精于时行时止,无论是千变万化的自然世界,还是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无不时时处于不断地变化中,身处大千世界的人们要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必须具有高超的生存智慧。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机会,成功的人把握并正确运用了机会,失败的人一次次错失了机会,为何出现这样的分野?这就是对时势把握的水平的区别。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如果多数人都能吸取《易经》精髓的思想,运用其理论和操作模式,基本正确地把握时势,那么将为多少人怯除烦恼。《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性、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与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
只要我们笃信《易经》的理论,坚持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并严格遵循《易经》的教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强国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二、《易经》可以助力科学的进步
长期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思想引入我国,科学思想逐步成为主宰一切的主流思想。评判事物的正确与否,每必冠之一“科学”的结论。而传统的东西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已逐步被边缘化了,甚至以为,传统的思想就是闭关、保守的易词,将19世纪以来华夏的衰败归罪于传统文化。其实,出现这种怪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诚然,科学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供了强大动力,为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是其风靡全世界的原因所在。然而,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易经》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和发现自然世界的规律,造福人类社会。它们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惊人的一致。例如在宇宙发展史的研究方面,传统文化提出“极变”思想,宇宙由产生、发展、鼎盛、衰败、消亡为一极,并由此产生极变,进入下一个循环。
《易经》的演变就是这一思想的突出体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什么是极,极就是最高处,极致。太极呢,就是比极更高的东西,理解起来很空泛,但它太重要了,宇宙发展到极致就要衰败,毁灭。是不是毁灭了就一切都完了,不是,还有重生,开始下个极变循环,怎么实现从这个极向下一个极的过渡?这就是“太极”的功能所在。《周髀算经》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而现代科学对宇宙发展的探究结论由“大爆炸”,“熵定律”和“热寂说”构成,宇宙在大爆炸中产生,按照熵定律演进,最后能量耗尽,热量消失,万物空亡,然后又大爆炸开始下一轮循环。两者的结论何其相似,说明二者在探究自然方面具有同等功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倒不是说它们在源上有何瓜葛,而是因为它们的研究目标一致。《易经》与科学能否相互借鉴,互为协助,当然是肯定的,因为它们只不过是通过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此为笑谈,不值一j。不足为怪,因为科学与《易经》的交流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事,非一般人所能企及,需要“伯牙”遇“子期”的境界。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科学,在科学的前沿占有一席之地?千百年来又有几人融通了《易经》?因此,科学与《易经》的交流是精英之间的沟通,是巅峰论道,普通人无法望其项背。
科学与《易经》的结合不是空谈,易不是空穴来风,有成功的实证为据。1698年,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兹从易经64卦中得到了有系统、有条理、有逻辑的科学解释,惊异地发现64卦与他发明的“二元算数”数理一致,“二进制”由此诞生,进而发明了电子计算机。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自传中说,他阐述的辩证逻辑定律,是受中国《易经》启发而写成的。1940年,中国旅法学者刘子华在巴黎用《易经》的八卦原理推算出了太阳系存在的第十颗行星,并由此计算出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密度、运行速度以及对太阳的平均距离,其《八卦宇宙与现代天文》在业内引起轰动。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或许能诠释易经与科学密切相关: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世界重大的科技成果有14项,其中有12项科技理论源自易经理论。因此,易经又被称为“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如果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有识之士充分发掘《易经》中的科学思想,将之应用与科学实践,对于推进我国的科技创新,增强原创动力当有莫大的裨益。
中国梦是美好的,可实现这个梦最坚实的支撑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只有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创造一次更伟大的科学革命,世界才能够真正地正视中国,了解中国,中国梦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响应,有了世界的认同,中国梦才是真正可预期的。作者:古月 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