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鲁洪生:中华文化本源与周易智慧

来源:  编辑:

  《周易》,传统重要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然而,在不少现代人看来,其内容高深莫测、晦涩难懂。这本距今三千多年的古老书籍究竟蕴藏了怎么样的智慧?它对于当代管理与人生富有什么样的启发价值?7月14日,大企业大集团干部自主选学课堂暨新时代组织新能力建设学习计划继续开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洪生教授做客两江新区,带领学员了解《周易》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发现其中的思维方式,正确理解《周易》的哲学含义和运用价值。

  很多人疑惑《周易》到底是怎样一部书,在鲁洪生教授看来,《周易》以天人合一为理论依据,,进行政治讽谏,引人向善,在讽谏的过程中,包含着安身立命之学。它的推论方式是,推天道明人事。鲁教授认为,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正确解读周易,能够帮助个人提升道德修养,改善人际交往,进而创建和谐社会。

  “学习《周易》,一是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二是为了古为今用。”鲁洪生教授谈到,从时间上来说,《周易》就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周易》之后的文化现象大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周易》文化的影响。儒家侧重继承阳刚的一面,道家侧重继承阴柔的一面。

  而且,《周易》一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基本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框架。如《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小序》曾提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周易》一书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崇高地位,其理论思想也备受国外科学界推崇。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表示: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但是,想要理解《周易》并非容易之事,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一定时代文化的产物,因此,从解读的角度来说,想接近《周易》,了解作者本意,必须回到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按照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在这里,鲁洪生教授提出了四要素方法,即:读者、作者、时代、作品。在他看来,我们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本意、理解其所处的时代,并了解四要素的逻辑关系,才能进一步地学习周易。

  除了了解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外,还要抓住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这两个关键点。鲁洪生教授认为,了解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抓住关键点,而周易文化的关键点就在于象数思维,除此之外,还有主体思维、类比思维、整体思维。

  其次,我们还需理解《周易》的来源。关于《周易》的发生,《易传》中曾提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也就是说,周易来自于作者的忧患意识,在鲁洪生教授看来,其中有三重忧患:一是人与自身,即贪嗔痴慢,哀乐忧思悲恐惊;二是人与社会,即诉讼、战争;三是人与自然,即面对死亡、环境的思考。

  正是由于这样的忧患意识,古人们提出了以德除患的解决方法,就是要通过向天学习,进而修养道德,最后进行道德实践。为了解决这三重忧患,周易提出人要学会谦虚、诚信。面对死亡的思考,又引发、形成了中国文化中儒、道、佛、世俗四种人身观。

  因此,《周易》也是一部关于哲学的书籍。鲁洪生教授表示,周易的哲学观涉及自然和人生两方面,它的自然哲学观认为,事物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周而复始的、物极必反的,按照规律可以预测未来。它的人生哲学观认为,事物皆有两面性,都存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辩证关系。(江亚蔓 苏D)责编:许顺喜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