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书籍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易学书籍 > 正文

党圣元:创新的《周易经传美学通论》

更新时间:2012/11/24点击次数:5169次
  来源: 编辑:

 

 

    有关《周易》的美学研究学术性比较强的专著已有十余年不见新作产出。现实的状况是:易学界一般极少有人关注美学问题,而美学学者对《周易》这项专门之学又难得深入,二者的结合殊不易得。直到最近,张锡坤、姜勇、窦春阳以其40余万字的《周易经传美学通论》(三联书店,北京,20118月版)打破了沉寂。这是一部问题意识突出,内容充实,具有独到的学术建树的阐释《周易》美学思想的力作。

    该著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借鉴接受美学以及哲学、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对当代易学研究的《经》、《传》关系基础,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把先秦易学由《经》到《传》的发展,视为一个连续性、创造性的接受活动过程,并且批驳了现代以来“经传分观”的研究范式。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在于可以进一步强化,甚至重建《经》、《传》的内在关联,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西方接受美学的思想方法引入易学固有问题的解决中,确实体现出了一种文化通识的眼光,这会对易学研究视野和方法的拓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著对于《易经》中美学观念的追溯,取得了新的学术进展。书中除了对传世文献进行发掘和阐释而外,还充分吸收了考古学的成果,从而使其命题的论证具有综合性和立体感。例如在对华夏“文”的观念起源的讨论中,引进了山西陶寺考古“文邑”的新发现,这则材料的发现和运用,以确切的证据将中国美学观念的起源提前到夏代早期,作者对其内涵的多方位阐释足以令人信服。此外,作者对“明美”观念的梳理,一方面借助甲骨学、文字学的成果,一方面综合了《尚书》中“明善”和《诗经》中“明美”的考察,由此导出《易经》《离》卦的“明文之美”和“明动之美”,以及它对先秦文学、工艺美术和中古绘画的影响,可谓引证充分。总之,中国美学史时间窗口的打开在该书中被大大提前,且凭窗而望,景致粲然。正是这样的溯源工作,使得作者对《易经》美学思想的进一步指证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该著对于《易经》“含章”之美的论析和范畴确认,将《易经》美学明确定位于“含章”,并以丰厚的篇幅探讨了“含章”的历史内容和理论价值,包括它崇阳抑阴的倾向、宇宙观念的互动转化以及其中的原始儒学精神。作者不仅从天命神学的迷雾中清理出《易经》美学思想的精粹所在,而且使早期的“明美”与“崇文”的观念在易学中获得了具体的落实。也就是说,“明美”与“崇文”的观念和“含章之美”呼应为一个整体。所以“含章之美”不仅意味着形式美思想在三代文物制度的孕育中浮出水面,获得了清晰的范畴表述,而且它本身含有的道德、人格审美,也在《周易》经传中有着一以贯之的推尊和发扬。

    在考察、梳理和阐述《周易》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方面,作者对中古之前中国美学史中的几个命题与《周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和具体的剖析。首先,论析了在《周易》俯仰宇宙之观的影响下,中国艺术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审美观照方式。作者对《周易》俯仰之观的研究,并非仅仅局限于《易经》的《观》卦和《易传》的“仰观俯察”,而是把它和卦爻辞的来源、礼仪活动的宇宙背景以及《诗经》“鸢飞鱼跃”的兴象观念相结合进行解析,从而把俯仰宇宙之观的特征概括为:“上下远近会通相连”、“视点的游动”、“时空合一”、“观照者的自我超越”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它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与西方哲学、文艺美学的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又将《周易》“俯仰”与道家“虚静”进行了比较,并从郭象“独化”哲学中发现了二者的整合形态,予以理论的阐释。

    该书还讨论了中国诗学“以悲为美”的传统与《周易》忧患意识的关系。作者发掘了《易经》占筮原理与《谦》卦中体现出来的浓厚的忧患感,并证之以《尚书》周诰的种种忧虑之心,认为这些心理观念应当和原始儒家的“恻隐之心”和“忠恕之道”贯穿起来理解,它们共同构成了诗学传统“以悲为美”的文化心理依据。

    书中还揭示出了周易崇阳抑阴观念和西周雅乐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指出雅乐作为一种庙堂典礼之声,作为演奏主体结构的打击乐重节奏而轻旋律,审美倾向偏于刚健。作为雅乐理论总结的《乐记》,为《文心雕龙》崇尚刚健的“风骨论”提供了最为原始的理论背景。前者的“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与后者的“风力遒”;前者的“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与后者的“骨髓峻”,在精神趋向和内容上均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可谓遥相呼应。

    对南朝谢赫“气韵生动”之“气韵”进行的考辨,对学界从“风韵”、“文气”和玄学等角度对“气韵”的解释进行了指误。提出“气韵”源出于“气运”,本为气之节奏和谐,其观念背景是汉代的气化宇宙论。而汉代的气化哲学,实受到汉易卦气说的影响和推助。阴阳气论是在战国中后期乘着自身的解释优势,脱胎换骨,取代了刚柔说。气化易学不仅由此获得了无所不包的解释空间,而且阴阳气论也在易学中获得了美学价值。

    总的来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的学术特点,力求提出和解决有价值的理论或史学问题,不做泛泛的隔靴搔痒之谈。另一方面,是围绕着不同问题,吸取了诸如文献学、考古学、文字训诂学、比较哲学、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等多学科学术方法和成果,左右捭阖,上溯下探。这是一部值得细读的著作,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评为优秀成果,应该说是当之无愧的。

  《周易经传美学通论》成果简介

   《周易经传美学通论》是吉林大学张锡坤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40万字,于20118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本书的核心立意,乃不满于近百年来易学界形成的《周易》“经传分观”论,而提出“经传贯通”的要求和主张。作者认为,易学由《经》到《传》的发展,当视作一个解释性创作的历程。要真正接近作为易学经典文本的《易经》与《易传》,讨论其中的美学观念,就必须对二者进行整合性的处置和理解,走出“经传分离”的误区。现代意义上对《周易》美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部分研究者把功夫下在《易传》上,对《易经》多语焉不详,使《易经》美学意蕴一直没有准确的定位。作者采用“经”、“传”并治的方法,其问题的选取和解决都是具有特色的,超越了以往的研究范式。本书创新之处在于:(1)它攻克了《易经》美学研究的难题,最大限度地对其包含的美学思想作钩沉,推进学界研究由“传”到“经”的延伸和溯源。(2)它找到了“经”、“传”美学思想的差异与联系,纳儒、道、诸子美学于其间,使上古美学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以《周易》为枢纽的系统性,对于先秦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在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3)它打通了《周易》美学与文学理论、书画理论多个领域的关联。以上创新,对学术研究是有重要贡献的。来源:《人民日报》20111126日,引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责编:许顺喜

0 条评论
不想登录?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
关于我们 | 本站公告 | 高端访谈 | 周易研究 | 周易知识 | 安阳周易 | 建筑风水 | 人居环境 | 经典案例 | 周易预测 | 人员查询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