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学堂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姓名学堂 > 正文

为《全息姓名学――预测篇》题序

更新时间:2017/1/1点击次数:3999次
  来源: 编辑:

  喜闻中国全息姓名学研究会易羊会长的新作《全息姓名学――预测篇》即将出版了,实在是姓名学界的一件大喜事,受邀欣然为之题序:

  人类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三大文明都在两千年前消失了,唯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

  为什么?

  人类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人征服,然后分割,为什么唯有中国被分割不了?

  今日,有哪一个国家的人能读懂两千年前原创的诗歌散文?

  只有一个国家,中国。

  人类哪一种文化的音乐、绘画、诗歌,能达到天人合一、意境悠远之美?

  只有中国文化。这一切都只因一种东西――汉字。

  世界上多数国家和民族的文字都是在中国创立汉字2000年到3000年后,公元1000年后前后创立或形成的,而且全是拼音文字。

  因为中国很早就有了文字,因而中国可记录的历史,可流传下来的经典图书,要远远多于其他民族。因为有了文字,中国可以在3000年前就开始办学校,开启人民智慧。中国古老的哲学、历史、医学、军事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在很早之前就积累下来,成为整个人类的思想宝库。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无数东征西讨的英雄,建立过很多强大的帝国。但都一个一个成为历史的过客,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中华,至今长存。原因就在于汉字所传承的中国文化,看似柔弱,实则强大无比。汉字统一了中国,也征服了世界。武力只可以征服一时,汉字却可以征服世世代代。汉字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胜过刀与剑。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古代传说仓颉造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虽是神话传说,但足可见,汉字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它除了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留存方式外,还蕴含了中国伟大的哲学思想。

  中国文字之六书――象形、形声、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赋予了中国文字丰富的多样性。自周朝开始就有“相字术”,其后盛行于唐、宋,其应用学理之范围非常的广泛。可说融合了“命、卜、相、易、理、八卦、五行、文字学”,以及世间万物于一炉之一门特有术数。

  用“现代科学的解释”:汉字的神奇,原因在于汉字具有全息性。拍摄激光全息照片的实验告诉我们,将两束激光打在一个物体上拍照,成像后的照片无论剪得多碎,任何碎片都可以还原出被拍摄物体的全部信息。但现代科学对全息性的探索仍然停留在极浅的静止的层面上。通俗地说:汉字如同一面“镜子”,能够随着时空的变化,“映射”出所代表的相应信息的变化情况。所以汉字全息性的运动特征不容忽视。

  中国的中医认为,一个人的耳朵、双足都是这个人的全息缩影,所以只要在耳朵上针灸就可以治全身的病。道家的全息观点就更明确了,他们认为人体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天人合一,人体随着宇宙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现代科学探索宇宙奥秘走的是用望远镜来“外观”的道路,而我们的古人则是通过佛道等修炼方式,“内守”“内视”人体自身这个宇宙的缩影,从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有理由相信,这种见微知著的全息学说早已为古代的智者发现并运用,苍颉造字时,应该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这一点,赋予每个汉字神奇的全息性,让每一个汉字,都浓缩着不同时空的相应信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为了“让每一滴水映射出太阳的光辉”,苍颉给我们留下了充满玄机的汉字。天地为之动容,鬼神为之哭泣。汉字有玄机,一字一太极。可见静智道长创立"全息姓名学”不是空穴来风,她是中国东方汉字智慧的大成。

  汉字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形成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秦篆、汉隶、逐步演变到今天的汉字。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在摹形画象。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象形结构元素,因此,通过一个汉字的构成我们就可以大致上猜出字的涵义。所以一个汉字就像是一幅画,不仅本身具有丰富的涵义,可以表达出多重的意思,而且,还会通过字的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引申出更多的意义。专业测字术则可以从一个汉字里面解析出更多的象义就顺理成章了。

  学习和掌握测字术是对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全息姓名学――预测篇》是汉字文化的应用和继承,是姓名学研究学者很好的参考书和起名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命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守护神。

  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自觉继承、使用和捍卫汉字文化。

  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中唯一能够化解西方文化侵略的精神力量的载体。

  只要汉字不消亡,中华文明就能够最终实现与西方文明大融合,这也是人类未来唯一的希望所在!

  魏永清(字:玄贶)丙申年辛丑月于北京

0 条评论
不想登录?直接点击发布即可作为游客留言。
关于我们 | 本站公告 | 高端访谈 | 周易研究 | 周易知识 | 安阳周易 | 建筑风水 | 人居环境 | 经典案例 | 周易预测 | 人员查询


主管:中国文化信息协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 主办:中国周易新闻网编委会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5624号 发证机关: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新闻纠错热线:010-53673508 监督电话:13683101150

投稿邮箱:zgzyxww@126.com 本网法律顾问:周建13991001616 方长满15139954812
本网广告独家代理:北京群策群利广告有限公司
周易新闻网版权所有,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需转载本站原创,须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版权必究!

京ICP备2021028515号-3

技术支持:北京华大网络